• 首页 >> 公示公告  >>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6年最新审定作物品种
    •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6年最新审定作物品种
      文章来源:安徽种业信息网  作者:178体育app官网官方  编辑:木易   更新时间:[2016-08-16]
      核心提示:

       

       

       

      第 67 号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6月17日和24日在合肥市召开了五届二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了83个农作物品种,现予公告。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6年8月2日        

       

      抄送: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市、县(市、区)种子管理站,省品审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品种育成单位。

      附件1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二次

      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一览表

       

      序号

      作物种类

      分序号

      品种

      申  请  人

      1

      1

      早籼108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

      2

      早籼11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

      3

      荃优丝苗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

      4

      两优8098

      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

      5

      两优799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6

      6

      徽两优858

      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7

      7

      两优华363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8

      8

      两优818

      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

      9

      9

      两优6386

      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10

      10

      甬优4912

      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

      11

      11

      G两优1719

      合肥金色生物研究有限公司

      12

      12

      惠两优3456

      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

      13

      13

      两优3057

      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

      14

      14

      两优6611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15

      15

      辐优8号

      铜陵辉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6

      16

      C两优198

      六安市裕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7

      17

      玉优12号

      安徽宝盈玉米稻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18

      18

      两优9526         

      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19

      19

      两优8025       

      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

      20

      两优9919

      安徽侬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1

      21

      甬优4901

      安徽华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2

      22

      丰两优6248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3

      23

      两优1105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4

      24

      两优2016

      安徽国安种业有限公司

      25

      25

      宝两优6号

      合肥市丰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26

      26

      两优906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7

      27

      新两优1813       

      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8

      28

      两优1108     

      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29

      29

      丰糯1246

      怀远县恒祥农业研究所

      30

      30

      正香优217

      安徽丰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31

      31

      宣粳2号

      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2

      32

      皖垦粳1号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33

      33

      当育粳0717

      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34

      34

      晚粳W328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5

      35

      广粳糯2号

      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院

      36

      36

      宣粳糯1号

      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

      37

      甬优7050

      安徽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8

      38

      五山丝苗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39

      39

      隆两优899

      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40

      小麦

      1

      皖垦麦869

      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1

      玉米

      1

      联创11号

      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2

      2

      源育15

      石家庄高新区源申科技有限公司

      43

      3

      隆平292

      济源隆平高科农作物研究所

      44

      4

      裕农6号

      郑州裕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45

      5

      奥玉3915

      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6

      6

      铁研358

      辽宁铁研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47

      7

      滑玉130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48

      8

      鼎玉3号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49

      9

      荃玉6584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50

      10

      伟科118

      郑州伟科作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

      51

      11

      禾博士126

      河南178体育app官网官方种业有限公司

      52

      12

      江玉877

      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

      53

      13

      中禾107

      北京世诚中农科技有限公司

      54

      14

      先玉1263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55

      15

      华玉901

      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6

      玉米

      16

      德单123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57

      17

      迪卡638

      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58

      18

      新安2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59

      19

      荃玉10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60

      20

      金秋119

      河南沃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61

      21

      中杂598

      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62

      22

      界单3号

      安徽丰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63

      23

      SY1102

      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64

      24

      安农105

      安徽农业大学

      65

      25

      绿玉6号

      合肥恒盛品种权代理有限公司

      66

      26

      永珍七号

      福建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

      67

      27

      晶甜9号

      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68

      28

      皖甜糯6号

      安徽农业大学

      69

      29

      甜糯2号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70

      30

      徽甜糯810

      安徽荃银高科瓜菜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71

      31

      农科玉368

      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72

      32

       金玉糯9号

      阜阳金种子玉米研究所

      73

      棉花

      1

      健杂棉108

      合肥市健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74

      2

      国瑞棉341

      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75

      3

      航棉12

      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76

      4

      荃银7号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7

      大豆

      1

      濉科23

      濉溪县大豆产业协会

      78

      2

      皖豆701

      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79

      3

      皖豆38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0

      4

      皖豆3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1

      5

      杂优豆3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2

      6

      德纯豆8号

      安徽德纯种业有限公司

      83

      7

      阜豆16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附件2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二次主任

      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介绍

       

      一、稻

       

      1.早籼108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早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18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辐2306(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E3807(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76.5厘米、亩有效穗23.7万、每穗总粒数111.0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4克。全生育期为10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竹青)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4),感纹枯病(病指49),感白叶枯病(病指5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95),抗稻曲病(病指0.4),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2)。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区域试验点样品,下同)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8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45%(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488.7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17%(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476.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99%。

      栽培技术要点:1.常规栽培育秧在清明前后播种,亩播种量30公斤,大田用种量3公斤左右,秧龄30天。一般栽插密度为2.5万穴/亩,每穴3-4苗。2.大田亩施纯氮量10公斤,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80%以上,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栽后7天左右及时追肥中耕。3.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搁田促分蘖,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4.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2.早籼110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早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19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嘉育948/早籼380(来源于舟优963/湘组1号)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9.3厘米、亩有效穗23.0万、每穗总粒数116.0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5.0克。全生育期为11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竹青)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6),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6);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79.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56%(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08.3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3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484.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1.常规栽培育秧在清明前后播种,亩播种量30公斤,大田用种量3公斤左右,秧龄30天。一般栽插密度为2.5万穴/亩,每穴3-4苗。2.大田亩施纯氮量10公斤,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80%以上,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栽后7天左右及时追肥中耕。3.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搁田促分蘖,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4.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荃优丝苗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0

      申请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荃9311A(荃银高科种业以中9A为母本,与中9B//222B/R9311杂交,经多次回交、自交选育而成的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五山丝苗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0.0厘米、亩有效穗16.2万、每穗总粒数207.4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5.4克。全生育期14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00),抗稻曲病(病指3.3),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2014年抗稻瘟病(综合抗指1.35),中抗稻曲病(病指3.7),中抗纹枯病(病指38),感白叶枯病(病指5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7.0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3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30.2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33%(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69%。

      栽培技术要点:1.总用氮量15公斤左右(高肥水平),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2.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天气防治稻曲病。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4.两优8098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1

      申请人: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8-2S(Y58S/中品49/Y58S)×R1098((9024/轮回422)F7//9311)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1.5厘米、亩有效穗15.7万、每穗总粒数203.4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6.3克。全生育期14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3.0),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4);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8),抗稻曲病(病指3.5),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0.1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32%(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7.5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2%(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27.6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9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及时移载: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用种量1公斤。一般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或六叶一心时移载,秧龄最长不超过35天。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中等肥力的田块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或16.7×23.3厘米,每穴栽2粒种子苗,亩插基本苗8-10万。3.肥料管理:亩需总纯氮量不低于18公斤,氮磷钾肥配合,底肥和追肥比为7:3或6:4。4.灌浆期间田间应保持湿润,不能断水过早。5.加强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5.两优799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2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7-163S(来源于本所)×M799(来源于本所)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5.6厘米、亩有效穗16.0万、每穗总粒数193.6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6.9克。全生育期14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3),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18),抗稻曲病(病指3.4),中抗纹枯病(病指37),高感白叶枯病(病指67)。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95.9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58%(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7.8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44%(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5.9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98%。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培壮育秧。亩播量12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两叶一心期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2.合理密植。大田栽插密度13.3×23.3或13.3×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科学管理水肥。大田亩施纯氮14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活棵、湿润促根促蘖,亩茎蘖苗数达18-20万时烤田,收割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6.徽两优858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3

      申请人:安徽省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种来源:1892S(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M858(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5.5厘米、亩有效穗15.4万、每穗总粒数195.6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7.9克。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3.3),中抗纹枯病(病指36),抗白叶枯病(病指21);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08),高抗稻曲病(病指0.9),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9.2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66%(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35.8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9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29.1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84%。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培壮育秧。亩播量12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两叶一心期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2.合理密植。大田栽插密度13.3×23.3或13.3×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科学管理水肥。大田亩施纯氮14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活棵、湿润促根促蘖,亩茎蘖苗数达18-20万时烤田,收割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7.两优华363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4

      申请人: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7-163S(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RH003(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1.0厘米、亩有效穗16.1万、每穗总粒数204.9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4.5克。全生育期14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9),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08),中抗稻曲病(病指6.9),感纹枯病(病指62),感白叶枯病(病指6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1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1.6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3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1.1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40.9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83%。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培壮育秧。亩播量12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两叶一心期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2.合理密植。大田栽插密度13.3×23.3或13.3×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科学管理水肥。大田亩施纯氮14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活棵、湿润促根促蘖,亩茎蘖苗数达18-20万时烤田,收割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8.两优818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5

      申请人: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宿2018S(来源于广占63S/K17B)×R818(来源于明恢63/安选6号)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0.1厘米、亩有效穗15.7万、每穗总粒数195.1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7.6克。全生育期13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6),感纹枯病(病指4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8);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2.7),感纹枯病(病指52),感白叶枯病(病指5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94.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1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6.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08%(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3.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8%。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30-35天,亩播种量10-15公斤,两叶一心期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2.大田栽插密度13.3×23.3或13.3×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大田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湿润促分蘖,亩茎蘖苗数达16万时烤田。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9.两优6386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6

      申请人: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4S(来源于广占63S)×R2186(来源于R527/明恢63)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4.4厘米、亩有效穗15.4万、每穗总粒数194.0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8.0克。全生育期14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3.1),感纹枯病(病指55),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0);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中抗稻曲病(病指4.7),中抗纹枯病(病指42),感白叶枯病(病指5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6.2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6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3.9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27%(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2.4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95%。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2.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亩栽插1.5万穴左右。3.以基肥为主,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亩施粒肥尿素3-5公斤。4.前期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0.甬优4912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7

      申请人: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人: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49(甬粳3号A为母本、以B49的F6代单株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F7512(来源于02观1(K222001/鄂恢)/02-观37(K222001/扬稻6号))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9.3厘米、亩有效穗13.7万、每穗总粒数304.4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2.3克。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抗稻瘟病(综合抗指2.00),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2.93),高感稻曲病(病指12.9),中抗纹枯病(病指40),感白叶枯病(病指48);2015年中抗稻曲病(病指6.8)。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93.9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46%(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0.2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03%(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6.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稀播壮秧。5月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2.移栽时间及密度:秧龄22-25天移栽,本田亩用种量1.0公斤,密度23×23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施肥要点: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氮肥基蘖穗肥比例4:4:2。4.灌溉:插后等自然落干,实田2天,复水施肥除草后,浅水促蘖,至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看到白根长出后复浅水,孕穗至扬花结束前保持浅水层,后期薄露灌溉,干干湿湿,养稻到老,切勿断水过早。5.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1.G两优1719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8

      申请人:合肥金色生物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人:合肥金色生物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69S(来源于培矮64s/GF01237(R6547×培矮64)×R1719(多系1号系谱法选育)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1.4厘米、亩有效穗17.1万、每穗总粒数201.9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4.8克。全生育期13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5),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4);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83),抗稻曲病(病指1.9),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96.0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59%(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46.2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68%(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23.0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76%。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5月初播种,秧龄30天,栽插规格16.7×26.6厘米。2.前期应重施基肥,一般大田施纯氮14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30%作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缺钾田块适当补施钾肥。3.浅水湿润促分蘖,当茎蘖苗数达18.5万/亩时烤田。后期干干湿湿,不宜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2.惠两优3456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29

      申请人: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惠34S(来源于广占63S和海南地方品种小白稻杂交)×R456(来源于9311/286//9311)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7.5厘米、亩有效穗14.2万、每穗总粒数229.6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8.1克。全生育期14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0),抗稻曲病(病指1.3),感纹枯病(病指4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60),高抗稻曲病(病指0.1),感纹枯病(病指49),感白叶枯病(病指5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25.4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7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36.0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8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2.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亩、大田用种量0.75-1.0公斤/亩。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0天为宜,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26.6厘米,每亩栽足1.5万穴,肥力偏低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力促控,协调群体。氮肥施用总量14-18公斤纯氮/亩,磷肥40-50公斤,钾肥15公斤;总用量的60%做基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5-8公斤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3-5公斤尿素作穗粒肥。4.科学管水、适时烤田。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黄熟期不宜断水过早,可在收获前7天断水。5.综合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3.两优3057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0

      申请人: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3S(来源于广占63-4S×多系一号)×YR1057(来源于安选6号//安选6号/R83)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8.1厘米、亩有效穗15.6万、每穗总粒数194.6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14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3.3),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2.1),感纹枯病(病指63),感白叶枯病(病指53)。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1.4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9%(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0.6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53%(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7.6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秧:适宜播期为4月底至5月初,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5公斤/亩以内。2.科学施肥,提高群体质量: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磷钾配合使用。3.合理灌溉,适时防治病虫:浅水栽秧,深水保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深水层,后期忌断水过早,抽穗期如遇连续阴雨注意防治稻曲病。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4.两优6611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1

      申请人: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人: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8-2S(来源于Y58S/中品49//Y58S)×R6611(来源于9311/R527)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2.3厘米、亩有效穗15.0万、每穗总粒数224.3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5.8克。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3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中抗稻曲病(病指3.9),感纹枯病(病指4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中抗稻曲病(病指6.9),中抗纹枯病(病指39),感白叶枯病(病指4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4.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57%(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0.2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61%(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54.7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及时移栽: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为宜。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适宜采用宽窄行栽插,宽行方向为南北向,有利于通风透光,大田茎蘖基本苗7-8万左右。3.肥料管理:做到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底肥和追肥比为7:3或6:4。栽后22-25天视苗情进行晒田,灌浆期间田间应保持湿润,不能断水过早。4.做好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稻穗颈瘟预防的关键时期是水稻破口期,在破口期前一星期和抽穗时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5.辐优8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2

      申请人:铜陵辉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铜陵辉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辐78A(辐射Ⅱ-32A变异株)×恢128(辐射镇恢084变异株)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7.2厘米、亩有效穗15.2万、每穗总粒数208.3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6.4克。全生育期14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3.0),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4);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30),抗稻曲病(病指2.2),中抗纹枯病(病指37),高感白叶枯病(病指67);2015年感白叶枯病(病指5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7.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3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07.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41%(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0.7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5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早栽:宜于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龄30天左右。2.稀播种,培育多蘖大蘖壮秧;及时适量施追肥,除草治虫,浅水灌溉,促使秧苗早分蘖多分蘖,培育成每谷粒有5个以上的大蘖壮秧。3.掌握栽插密度,20×16.7或23.3×16.7厘米,每穴栽1-2谷粒苗。4.合理施肥:大田要施足底肥,重施视分蘖肥,适施穗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复合肥40-50公斤作底肥,施追肥尿素10-15公斤,1-2次施用。5.注意水浆管理,保持浅水灌溉,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6.C两优198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3

      申请人:六安市裕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湖南农业大学选育)×R168(来源于9311/0248//华占)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5.7厘米、亩有效穗16.5万、每穗总粒数204.1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7.4克。全生育期13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纹枯病(病指45),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8);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1.4),感纹枯病(病指52),感白叶枯病(病指49)。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5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24.2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5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41.9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7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3.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底至5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一般每亩1.5-1.8万穴,穴栽1-2粒种子苗。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慎施拔节肥,重施穗粒肥。4.科学管水: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干湿湿养根护叶,收获前5-7天断水。5.病虫防治: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7.玉优12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4

      申请人:安徽宝盈玉米稻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宝盈玉米稻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绿102S(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7DF203(程海波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30.5厘米、亩有效穗13.9万、每穗总粒数234.9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5克。全生育期13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1.1),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3),中抗稻曲病(病指4.3),感纹枯病(病指41),高感白叶枯病(病指66);2015年感白叶枯病(病指54)。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3.9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9%(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2.2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38%(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5.2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05%。

      栽培技术要点:1.大田用种量1.0公斤,秧田亩播量15公斤,秧龄30-35天。2.株行距16.7×20或16.7×26.6厘米,每穴栽插1-2粒种子苗。3.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8.两优9526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5

      申请人: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金培因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瑞丰95S(广占63-4S系选)×GR26(来源于镇恢084/安选6号)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9.3厘米、亩有效穗15.9万、每穗总粒数195.5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7.3克。全生育期13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4),感纹枯病(病指46),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4);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7.43),抗稻曲病(病指1.6),感纹枯病(病指50),感白叶枯病(病指5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1.1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31%(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1.5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98%(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5.4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47%。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30天,亩播种量10-15公斤。2.大田栽插密度13.3×23.3或13.3×26.6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大田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两叶一心期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4.浅水湿润促分蘖,亩茎蘖苗数达18万时烤田,做到早够早烤田,且以轻烤为主,分次烤。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19.两优8025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6

      申请人: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8-2S(来源于Y58S/中品49/Y58S)×R205(来源于扬稻6号/蜀恢527)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7.7厘米、亩有效穗17.6万、每穗总粒数191.2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5.7克。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3.4),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4);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3.4),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5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24.8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1%(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33.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32%(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8.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64%。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2.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26.6厘米,每亩栽足1.5万穴,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以16.7×23.3厘米为宜,每亩栽足1.7万穴。3.每亩纯氮总用量不超过16-17公斤,磷钾肥配合施用。肥料的施用采取“前重、中控、后补”原则。要适时烤田,后期田间不能断水过早。4.重点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曲病及稻瘟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0.两优9919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7

      申请人:安徽侬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侬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来源于培矮64S)×WR1927(来源于9019/蜀恢527)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7.0厘米、亩有效穗15.9万、每穗总粒数194.2粒、结实率84.6%、千粒重26.7克。全生育期13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1.8),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4);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40),抗稻曲病(病指3.2),中抗纹枯病(病指39),感白叶枯病(病指5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0.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26%(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0.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5.4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量0.8-1公斤。培育壮秧。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适时移栽,株行距以20×23.3厘米为宜,每亩栽插1.7万穴左右,每穴插2苗。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55%:35%:7%:3%。3.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防早衰。4.注意及时防治螟虫及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1.甬优4901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8

      申请人:安徽华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49(以甬粳3号A为母本、以B49的F6代单株为父本杂交,经连续7代回交转育而成)×F8001(来源于T984/C70205//福恢016///繁55////杨稻6号/////K2001/鄂恢)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5.6厘米、亩有效穗14.1万、每穗总粒数235.4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5.7克。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抗稻瘟病(综合抗指1.00),抗稻曲病(病指2.8),感纹枯病(病指4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8);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60),高感稻曲病(病指10.1),中抗纹枯病(病指40),感白叶枯病(病指48);2015年中抗稻曲病(病指5.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6.0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6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9.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8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6.3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稀播壮秧。5月15日左右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2.移栽时间及密度:秧龄22-25天移栽,本田亩用种量1.0公斤,密度23厘米×23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施肥要点: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早施促蘖肥,施好保花肥。氮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4:4:2。4.灌溉:插后自然落干,实田2天,复水施肥除草后,浅水促蘖,至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看到白根长出后复浅水,后期薄露灌溉,干干湿湿,切勿断水过早。5.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2.丰两优6248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39

      申请人: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Z316S(来源于广占63S/巴西陆稻)×R248(来源于9311/贵州农科院恢复系456)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5.2厘米、亩有效穗14.3万、每穗总粒数219.5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8.3克。全生育期14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1),中抗纹枯病(病指37),抗白叶枯病(病指24);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感稻曲病(病指7.8),感纹枯病(病指5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2015年中抗稻曲病(病指6.7)。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8.2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8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3.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11%(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0.2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一般每亩1.5万穴,穴栽1-2粒种子苗。3.合理施肥,科学管水:一般纯氮肥16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10-12公斤;浅水栽秧,寸水活棵,活棵后排水紧泥2-3天,薄水促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幼穗分化4期时要保持水层,遇高温干旱天气要灌深水孕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断水不能过早。4.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3.两优1105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0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皖2311S(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皖恢3405(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8.0厘米、亩有效穗17.9万、每穗总粒数187.8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4.8克。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3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0),感纹枯病(病指46),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7);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3.2),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1.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3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1.3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49%(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09.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53%。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培壮育秧。亩播量12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两叶一心期亩施4-5公斤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2.合理密植。大田栽插密度16.7×20或13.3×26.6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科学管理水肥。大田亩施纯氮12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活棵、湿润促根促蘖,亩茎蘖苗数达17万时烤田,收割前7天左右再断水。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4.两优2016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1

      申请人:安徽国安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国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占63-4S(来源于广占63S)×R126(来源于安选六号/特青//特青)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5.9厘米、亩有效穗15.6万、每穗总粒数211.2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6.3克。全生育期14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Ⅱ优83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6),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6);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8),高抗稻曲病(病指0.6),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6.7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31%(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32.2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3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09.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5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2.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5-6叶时移栽,栽插株行距20×30厘米,每穴1-2粒谷苗,亩栽插基本苗6-7万。3.底肥足,用30公斤复合肥作底肥,插秧后5-7天用5-8公斤尿素作为追肥,插秧后15天左右用15公斤复合肥第二次追肥。在禾苗幼穗分化到了3-4期时亩施尿素2-5公斤、氯化钾25公斤混合使用,如果幼穗分化时,禾苗叶色深绿,不褪色,仅施钾肥不加氮肥。4.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5.宝两优6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2

      申请人:合肥市丰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育种人:合肥市丰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3006S(来源于广占63S//R8006/WH26)×W11(来源于R583/扬稻6号)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37.5厘米、亩有效穗14.5万、每穗总粒数196.8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8.4克。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3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感稻曲病(病指8.2),感纹枯病(病指48),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53),中抗稻曲病(病指7.0),中抗纹枯病(病指3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8.0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83%(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8.7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64%(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4.4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7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带蘖壮秧: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秧龄30天。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大田栽插密度20×23.3厘米,每穴栽1-2粒种子苗。3.水肥管理:浅水栽秧,适水活棵,薄水分蘖,苗够烤田,干干湿湿到黄熟。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以上,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每亩施用纯氮12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6:1。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6.两优906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3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6102S(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9006(来源于9019/9311)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2.0厘米、亩有效穗14.7万、每穗总粒数203.2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8.8克。全生育期13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中抗稻曲病(病指4.8),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高抗稻曲病(病指0),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3)。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7.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4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37.1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13%(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32.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81%。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与育秧:5月上旬播种,秧龄30-32天,亩播量10-15公斤。2.大田肥水管理:每穴栽1-2粒种子苗,13.3×23.3或13.3×26.6厘米。大田亩施纯氮14-15公斤。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湿润促分蘖,亩茎蘖苗数达16万时烤田,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3.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7.新两优1813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4

      申请人: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安S(来源于广占63-4S/M95)×R1813(来源于R2469/R344)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9.6厘米、亩有效穗15.7万、每穗总粒数201.5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6.9克。全生育期13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0),抗稻曲病(病指1.7),中抗纹枯病(病指38),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0);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8),感稻曲病(病指7.2),中抗纹枯病(病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2015年抗稻曲病(病指3.2)。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3.2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4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9.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4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29.1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27%。

      栽培技术要点:1.参照当地Ⅱ优838同期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每亩插1.1-1.3万穴、基本苗6-7万苗。2.适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3.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8.两优1108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5

      申请人: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徽农S(来源于广占63S/培矮64)×R108(来源于2106/特青)

      主要特征特性:2011年、2012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1厘米、亩有效穗16万、每穗总粒数184粒、结实率84%、千粒重29克。全生育期13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1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抗稻曲病(病指1.63),感纹枯病(病指47.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1.93);2012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5),中抗稻曲病(病指3.51),中抗纹枯病(病指38.8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5.82)。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1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2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1年区域试验亩产605.6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2%(不显著);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616.46公斤,较同组平均值增产2.64%;2015年区域试验亩产653.8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53%(显著)。2013年生产试验亩产62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2.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6.7×26.7厘米,亩栽插1.5万穴左右。3.以基肥为主,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亩施粒肥尿素3-5公斤。4.前期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29.丰糯1246

      品种(生态)类型:中粳常规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6

      申请人:怀远县恒祥农业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

      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连丰糯/H06-43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5.4厘米、亩有效穗19.7万、每穗总粒数140.8粒、结实率90.6%、千粒重28克。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天协1号)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抗稻瘟病(综合抗指1.50),高抗稻曲病(病指0.4),感纹枯病(病指5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27);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1.2),感纹枯病(病指5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6级,2015年米质达部标5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82.9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92%(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43.5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0%(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59.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75%。

      栽培技术要点:1.沿淮地区5月10日前后播种,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亩栽2.0万穴左右,大田亩施氮量15公斤左右。3.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30.正香优217

      品种(生态)类型:晚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7

      申请人:安徽丰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金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正香1A(来源于珍汕A//D62B/宜香B)×嘉恢217(来源于明77/中丝2号//特三矮/桂99)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05.5厘米、亩有效穗23.0万、每穗总粒数147.7粒、结实率76.0%、千粒重24.0克。抗低温冷害性3级(空秕率24.0%)。全生育期12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协优92)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0),高抗稻曲病(病指0.6),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8),抗稻曲病(病指1.4),中抗纹枯病(病指44),感白叶枯病(病指5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1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6.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4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86.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1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611.9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4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用种量1-1.2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合理密植:秧龄20-25天,亩植1.5-2万穴,每穴2-3粒谷秧。3.施肥管理:施足底肥,本田亩施底肥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5公斤。栽后7天施追肥,亩施纯氮5公斤,孕穗期看苗补施穗肥2-5公斤/亩。4.加强田间管理,干湿灌溉,切勿断水过早,及时进行病虫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1.宣粳2号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8

      申请人: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秀水13/武运粳7号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0.3厘米、亩有效穗24.2万、每穗总粒数106.8粒、结实率91.5%、千粒重27.4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8.5%)。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4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1.2),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抗白叶枯病(病指9);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3),抗稻曲病(病指1.1),感纹枯病(病指5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84%(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9.20%(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41.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20日至6月25日播种。2.播量(密度):每亩播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4公斤,地力差的田块要适当增加栽插密度。3.施肥:每亩大田总施纯氮20公斤,并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4.灌水:适时搁田,茎蘖高峰苗控制在30万内,生育后期的水浆管理应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成熟前7天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6.注意事项:抽穗期如遇低温或寒露风,要灌深水增温,以防影响结实率。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2.皖垦粳1号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49

      申请人: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武运粳23/武粳15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1.6厘米、亩有效穗22.3万、每穗总粒数119.1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8.7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14.3%)。全生育期136天左右,与对照品种(M114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1.1),感纹枯病(病指49),抗白叶枯病(病指18);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8),中抗稻曲病(病指3.7),中抗纹枯病(病指43),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2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1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8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08%(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6.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8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机插秧5月下旬播种。2.播量:每亩大田用种量3-3.5公斤,大田机插秧每亩1.7-2万穴,基本苗6-8万。3.施肥:大田亩施纯氮18-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3:0.4,前期与后期施肥为6.5:3.5或6:4。4.灌水:前期浅水勤灌,分蘖中期分次轻搁保壮杆,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5.除草:选择安全性能好的除草剂。6.及时防治病虫害:秧田期做好药剂浸种和稻飞虱、稻蓟马的防控;大田期积极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期预防稻曲病、稻瘟病。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3.当育粳0717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0

      申请人: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武运粳7号/镇稻99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6.4厘米、亩有效穗21.9万、每穗总粒数111.8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9.1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12.6%)。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4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抗稻瘟病(综合抗指1.50),抗稻曲病(病指1.3),感纹枯病(病指53),抗白叶枯病(病指21);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8),抗稻曲病(病指2.1),感纹枯病(病指5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61%(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3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08%(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23.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8%。

      栽培技术要点:1.作双晚6月25日前播种,大田亩用种量8-10公斤,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2.秧龄不超过40天;栽插行株距16.7-20×13.3厘米,亩插基本苗12-14万。3.大田亩施纯氮16公斤,氮磷钾比例为2:1:1,增施有机肥,浅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够苗烤田,浅水孕穗,有水抽穗,干湿交替到成熟,收获前7天断水。4.注意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4.晚粳W328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1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W26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ASD16(印度泰米纳度水稻研究所利用ADT/Co39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2.1厘米、亩有效穗23.0万、每穗总粒数107.9粒、结实率93.7%、千粒重28.3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6.3%)。全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7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3.1),感纹枯病(病指52),抗白叶枯病(病指20);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30),抗稻曲病(病指2.4),感纹枯病(病指6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20.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8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6.0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3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栽。2.合理密植:移栽田行株距23×13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栽插3粒种子苗,基本苗6万左右,群体掌握在30万高峰苗,21-23万左右有效穗为宜。3.科学施肥:亩施氮化肥折碳铵总量控制在90公斤左右,同时需增施有机肥及配施钾肥7-10公斤。4.加强管理:栽时防败苗,浅水促早发,中后期湿润灌溉促健壮。防止重烤过头和后期断水过早。在病虫害防治上,前期应注意做好苗期稻蓟马,大田纹枯病、纵卷叶虫、螟虫,褐稻虱的防治,后期做好稻曲病的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5.广粳糯2号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2

      申请人: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粳40/粳糯192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1.3厘米、亩有效穗23.2万、每穗总粒数96.9粒、结实率87.0%、千粒重30.4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13.0%)。全生育期13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抗稻瘟病(综合抗指2.00),高抗稻曲病(病指0.9),感纹枯病(病指51),高抗白叶枯病(病指8);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73),抗稻曲病(病指1.8),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73%(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7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58%(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49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74%。

      栽培技术要点:1.6月中下旬播种,秧龄30天左右,秧田亩播种量20-30公斤,大田亩用种4-5公斤左右。2.施足底肥,栽后及时追肥促分蘖,增施有机肥,适当补施磷钾肥,亩施纯氮在18-20公斤。3.前期浅水勤灌,最高茎蘖数控制在28万,孕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4.播种后及栽后返青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按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6.宣粳糯1号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3

      申请人: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粳糯120-5(来源于江苏武进稻麦育种场)/99-25(江苏早熟粳糯品系)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0.8厘米、亩有效穗24.4万、每穗总粒数109.6粒、结实率88.4%、千粒重27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11.6%)。全生育期13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抗稻曲病(病指2.3),感纹枯病(病指47),抗白叶枯病(病指23);2014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18),中抗稻曲病(病指4.6),感纹枯病(病指49),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1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38%(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6.63%(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4.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0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20-25日播种。2.播量(密度):每亩播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4公斤,地力差的田块要适当增加栽插密度。3.施肥:每亩大田总施纯氮20公斤,并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4.灌水:适时搁田,茎蘖高峰苗控制在30万内,生育后期的水浆管理应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成熟前7天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6.注意事项:抽穗期如遇低温或寒露风,要灌深水增温,以防影响结实率。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7.甬优7050

      品种(生态)类型:晚粳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4

      申请人:安徽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70(来源于甬粳2号A/n/京52/双九S///武育97-46//中作57/春江早5号)×F9250(来源于02428/K1756//宁95/C8637///浙C.C.城T/n/T.C.福.晚/鄂恢)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03.5厘米、亩有效穗18.3万、每穗总粒数181.9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6.1克。抗低温冷害性3级(相对空秕率5.3%)。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4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0),抗稻曲病(病指2.2),感纹枯病(病指47),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7);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98),感稻曲病(病指8.4),感纹枯病(病指50),感白叶枯病(病指50);2015年中抗稻曲病(病指6.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2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96%(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47.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05%(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26.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5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稀播壮秧:6月底前后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2.移栽时间及密度:秧龄22-25天移栽,每亩用种量1.25公斤,密度17-2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施肥要点: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早施促蘖肥,施好保花肥。氮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5:4:1,钾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2:4:4。4.灌溉:插后自然落干,实田2天,复水施肥除草后,浅水促蘖,至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看到白根长出后复浅水,后期薄露灌溉,干干湿湿切勿断水过早。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

       

      38.五山丝苗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中籼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5

      申请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丝苗(广东省审定)/五山油占(广东省审定)

      主要特征特性:2012年、2013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12厘米、亩有效穗19万、每穗总粒数187粒、结实率84%、千粒重23克。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早熟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2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25),抗稻曲病(病指3.47),感纹枯病(病指52.8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2.23);2013年抗稻瘟病(综合抗指1.50),抗稻曲病(病指3.3),感纹枯病(病指50.0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6.0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2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3年米质达部标5级,2015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593.81公斤,较同组平均值减产2.71%;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08.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25%(显著)。2014年生产试验亩产61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82%。

      栽培技术要点:1.五山丝苗为常规稻,每亩大田需种量为1.5公斤,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均可,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6公斤/亩以内。2.栽插密度为1.5-2.0万穴/亩,每穴栽1-2粒种子苗。3.氮肥用量以10-13公斤/亩为宜,早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4.抽穗期如遇连续阴雨注意防治稻曲病。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39.隆两优899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两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6

      申请人: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隆3S(来源于安农S-1/培矮64)×R0899(来源于(R527//R527/轮回422)/黄莉占)

      主要特征特性:2012年、2013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3厘米、亩有效穗17万、每穗总粒数178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克。全生育期13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Ⅱ优838)晚熟1-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2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高抗稻曲病(病指0.06),中抗纹枯病(病指43.35),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0.84);2013年抗稻瘟病(综合抗指1.50),中抗稻曲病(病指4.2),感纹枯病(病指52.0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0.0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2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3年米质达部标6级,2015年米质达部标1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607.98公斤,较同组平均值增产0.37%;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11.1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24%(极显著)。2014年生产试验亩产622.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6-7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公斤。2.移栽: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5万穴。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一季稻区。

       

       

      二、小    麦

       

      1.皖垦麦869

      品种(生态)类型:半冬性

      审定编号:皖麦2016015

      申请人: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烟优361(山东烟台市农科所)/T39(来源于烟4096/丰华8829)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苗期叶色中等,越冬期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略晚,两极分化较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半紧凑,旗叶斜挺,茎秆被蜡粉,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长方穗,长芒、白壳、白粒,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2012-2013、2013-2014两年度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77厘米左右,比对照品种低8厘米。亩穗数为41万、穗粒数32粒、千粒重45克。全生育期226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麦52)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白粉病(4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0)、中感纹枯病(病指33);2014年中感白粉病(5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3),中感纹枯病(病指4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3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70克/升,粗蛋白(干基)14.58%,湿面筋29.9%,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吸水率53.3%,硬度指数50.9;2014年容重820克/升,粗蛋白(干基)14.93%,湿面筋31.1%,面团稳定时间5.1分钟,吸水率62.2%,硬度指数66.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亩产48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1%(不显著);2013-2014年度区域试验亩产589.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2%(显著)。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亩产51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在施农家肥的基础上,亩施纯氮11-13公斤,其中70%底肥,30%拔节期追肥,五氧化二磷8公斤,氯化钾或硫酸钾8-10公斤,作底肥一次施入。2.播期播量。淮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8日至10月20日,每亩基本苗12-18万,实行机播,行距20-25厘米,播深3-5厘米。3.灌足越冬水。12月20日到翌年2月底前灌足越冬水,即可保障安全越冬又可预防春霜冻害和中后期干旱。4.中后期注意防治病虫害。主要是在孕穗至抽穗期间用粉锈宁和多菌灵合剂防治叶锈和赤霉病。

      适宜推广区域:沿淮、淮北区。

       

       

      三、玉    米

       

      1.联创11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16

      申请人: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T1582(来源于CT01×郑58)×CT5898(来源于掖52106×Lx9801)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宽而长中绿色,株型半紧凑,茎秆较细弱。总叶片数20-21片,雄穗分枝数5-8个,花药浅黄色,花丝浅紫色;果穗中间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轴白色。2012年、2013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2.6厘米、穗位102.9厘米、穗长18.3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4厘米、穗行数14.2、行粒数33.1粒、出籽率85.5%、千粒重355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6%)。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2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感纹枯病(病指6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44%,粗脂肪(干基)3.89%,粗淀粉(干基)76.6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604.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54%(极显著);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2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78%(极显著)。2014年生产试验亩产52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21%。

      栽培技术要点:1.麦垄套种或麦后直播,适宜密度4000株/亩。2.施肥以氮磷钾比例3:1:2为最佳,磷肥、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氮肥采取分次施肥方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40公斤作种肥。13-14片可见叶时配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25公斤。遇旱浇水。3.大喇叭口期用药防治玉米螟。4.籽粒乳线基本消失、黑色层出现后收获。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2.源育15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17

      申请人:石家庄高新区源申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石家庄高新区源申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2837(以黄C/178为基础材料,178回交2代,再自交7代育成)×YS2015(来源于L618/619F1(F06/F19))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长势较强,叶片边缘紫色。株型半紧凑,茎秆坚韧,根系发达,雄穗一级分支数9-13个,花药浅紫色,颖壳紫红色,花丝紫色,叶片深绿。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马齿型,纯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35.0厘米、穗位97.5厘米、穗长18.7厘米、穗粗4.6厘米、秃顶1.0厘米、穗行数14.3行、行粒数31.1粒、出籽率87.9%、千粒重351.4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7%)。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1),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4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2),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94%,粗脂肪(干基)3.74%,粗淀粉(干基)75.7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1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94%(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49.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5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24.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夏播播期6月5日至6月20日,最迟不晚于6月25日。2.适宜种植密度:4000株/亩左右。3.种植方式:直播或麦垄套种均可。4.肥水管理:播种前亩施复合肥40公斤左右做底肥,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20-30公斤。遇干旱及时浇水。5.病虫害防治:播种前用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苗期防治蚜虫及灰飞虱危害,喇叭口期用药剂防治玉米螟。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3.隆平292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18

      申请人:济源隆平高科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人:济源隆平高科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LJ666(来源于郑58/先玉335)×L711(来源于昌7-2杂株)

      主要特征特性:苗期根系发达,叶色深绿,叶鞘紫色,叶片紧凑。成株株型紧凑,总叶片数19-20片,果穗以上叶片较窄,茎叶夹角小,叶片分布稀疏,透光性好,雄穗分枝中等,颖壳绿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短粗,穗轴红色,籽粒半硬粒型、纯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72.5厘米、穗位92.0厘米、穗长16.6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1.2厘米、穗行数17.8行、行粒数29.4粒、出籽率86.9%、千粒重327.3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6%)。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感纹枯病(病指51),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65%,粗脂肪(干基)3.31%,粗淀粉(干基)74.91%。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86.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6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74.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64%(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48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4000株左右,注意早间苗、晚定苗。2.重施底肥晚追肥以控苗旺长,抽雄前后注意防止倒伏,大喇叭口期注意灌心叶防治玉米螟。3.尽量早播,推迟收获,正常收获期应在籽粒乳线消失时,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4.裕农6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19

      申请人:郑州裕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郑州裕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NR356(来源于国外杂交种与自选系YNR045杂交后代)×昌7-2

      主要特征特性: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全株总叶片数22片,雄穗分枝数12-14个,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轴红色,籽粒半硬粒型,籽粒形状近楔形,籽粒顶端桔黄色,籽粒背面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4厘米、穗位106厘米、穗长15.8厘米、穗粗5.2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15.9行、行粒数33.5粒、出籽率88.2%、千粒重305.5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6%)。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高感南方锈病(病级9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30%);2015年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56%,粗脂肪(干基)3.34%,粗淀粉(干基)76.1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93.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2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76.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6%(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493.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93%。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密度3500-3800株/亩;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公斤做基肥,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30公斤左右。2.在幼苗长到5-6片叶时,进行间苗定苗。3.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5.奥玉3915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0

      申请人: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OSL218(外引系P97与以齐319、478、7826、98F09等自交系混合花粉杂交组配育成)×OSL311(来源于Lx9801/昌7-2)

      主要特征特性:第一叶尖端形状尖,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1片,叶色深绿色。花药为浅紫色,花丝紫色。果穗中间型,穗轴白色。籽粒半硬粒型,籽粒形状为中间型,籽粒顶端为黄色,籽粒背面为桔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8.5厘米、穗位104厘米、穗长17.5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14.0行、行粒数32.8粒、出籽率85.3%、千粒重355.4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1%)。全生育期9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6),高感茎腐病(发病率50%);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27%,粗脂肪(干基)3.88%,粗淀粉(干基)74.9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94.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9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87.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78%(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22.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22%。

      栽培技术要点:1.夏播在6月15日之前播种。2.等行距种植,单株留苗,适宜密度3800株/亩左右。3.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公斤做基肥,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30公斤左右。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6.铁研358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1

      申请人:辽宁铁研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铁T0278(自选系铁C8605-2与美国杂交种的杂交后代)×铁T0403(来源于昌7-2/Lx9801)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成株总叶片数19-21片。花丝浅紫色,雄穗分枝数11-17个,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5厘米、穗位98厘米、穗长16.6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15.7行、行粒数33.3粒、出籽率86.9%、千粒重322.3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0%)。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8),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22%,粗脂肪(干基)3.00%,粗淀粉(干基)75.5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06.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11%(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78.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4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49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52%。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上中旬为宜。2.种植方式:直播或麦垄套种均可。3.适宜密度:每亩4000株左右。4.肥水管理:播前施足底肥,大喇叭口期追尿素,或播前一次性施玉米专用肥50公斤左右,如遇干旱及时灌溉。5.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7.滑玉130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2

      申请人: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C712-2112(来源于M9B-2与自选系C712(K12x昌7-2/昌7-2)杂交选育)×K253-112(来源于K22与农系531杂交后F1又与郑58杂交)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色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0片,叶色深绿,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粉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小马齿型。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6厘米、穗位94.5厘米、穗长17.9厘米、穗粗5.1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15.4行、行粒数31.2粒、出籽率83.9%、千粒重362.2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6),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35%,粗脂肪(干基)3.39%,粗淀粉(干基)76.6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79.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2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52.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1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27.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8%。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种植密度一般每亩3300-3500株,适期早种,苗期注意防治蓟马。2.追肥方式采用分期追肥的方式,重施拔节肥,大喇叭口期注意施粒肥,同时注意防治玉米螟。3.后期注意防旱排涝。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8.鼎玉3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3

      申请人: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HA4201(来源于((478/340)/9046)F4/郑58)×丹黄25(国外杂交种78599自交育成的P群自交系)

      主要特征特性: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到匙状,幼苗叶鞘色紫色,株型紧凑,总叶片数20片,上位叶直立,叶色绿。雄穗分枝中等,花药桔黄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马齿型、纯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0厘米、穗位109.5厘米、穗长18.1厘米、穗粗4.7厘米、秃顶1.0厘米、穗行数15.4行、行粒数33.5粒、出籽率86.3%、千粒重312.4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3%)。全生育期101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感纹枯病(病指58),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68%,粗脂肪(干基)3.64%,粗淀粉(干基)74.90%。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06.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44.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4%(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60.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7.2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上、中旬为宜。2.播量(密度):每亩留苗4000株。3.施肥:重施基肥,早施苗肥,早施穗肥。4.灌水:做好防旱排涝。5.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采用封闭式喷雾进行除草。6.防治病虫害:做好防治玉米螟。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9.荃玉6584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4

      申请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68(来源于郑58与国外杂交种杂交组配)×S4(国外杂交种二环选系自交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3.5厘米、穗位87厘米、穗长17.1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16.2行、行粒数31.9粒、出籽率86.5%、千粒重336.5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1%)。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8),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8),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5年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85%,粗脂肪(干基)3.13%,粗淀粉(干基)75.6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22.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9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68.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8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26.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7%。

      栽培技术要点:夏直播,适宜密度3800-4000株/亩,授粉后注意追肥。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10.伟科118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5

      申请人:郑州伟科作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郑州伟科作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K1786(来源于(WK8/X178)F1/WK8 BC2)×WK6794(来源于WK7/豫679)

      主要特征特性:苗期长势一般,株型较松散,叶片较细长,色淡、分布稀疏,总叶片数为21-22片。雄穗分枝数一般,花药黄色,花丝红色,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37.5厘米、穗位88.5厘米、穗长16.0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1.4厘米、穗行数18.5行、行粒数28.4粒、出籽率87.3%、千粒重288.9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4%)。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8),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中抗茎腐病(发病率3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51%,粗脂肪(干基)3.36%,粗淀粉(干基)74.9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04.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59%(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15.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43%(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09.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9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夏播播期6月5日-6月20日,力争早播。2.适宜种植密度:3500-3800株/亩左右。3.种植方式:直播或麦垄套种均可。4.肥水管理:播种前亩施复合肥30公斤左右做底肥,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25公斤;遇干旱及时浇水。5.病虫害防治:苗期防治蚜虫及灰飞虱危害,喇叭口期用药剂防治玉米螟。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11.禾博士126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6

      申请人:河南178体育app官网官方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河南178体育app官网官方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35(来源于先玉335/郑58)×S1101(来源于Lx9801/丹340)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浅紫色,叶色深绿,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19片。雄穗分支中等,花药黄,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硬粒型、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5厘米、穗位91.5厘米、穗长17.2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17.8行、行粒数32.6粒、出籽率88.8%、千粒重316.2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0%)。全生育期101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3),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78.1%,粗脂肪(干基)3.60%,粗淀粉(干基)76.7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0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99%(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01.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5.12%(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5.23%。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15日前。2.播量(密度):3800-4000株/亩。3.施肥:底肥施20公斤复合肥,大喇叭口施30公斤尿素。4.灌水:播种后、追肥后、灌浆期注意浇水。5.除草:玉米出苗前进行化学除草。6.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期注意防治玉米螟。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12.江玉877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7

      申请人: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D7(引进组合Y91杂交种自交选育)×C110-6(HD2000与南非杂交种C1组配选育)

      主要特征特性:子叶椭圆形,叶鞘紫色,株型偏松散,茎秆较粗壮,叶缘绿色,叶色深绿。雄穗分枝10个左右,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紫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红轴。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0.5厘米、穗位101厘米、穗长16.5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1.2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1.3粒、出籽率87.2%、千粒重313.6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5%)。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7.67%,粗脂肪(干基)3.46%,粗淀粉(干基)76.0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20.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5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4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0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75%。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2.增加穗肥用量,发挥穗大穗齐结实好优势。3.注意防治玉米粗缩病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13.中禾107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8

      申请人:北京世诚中农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临泽县禾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世诚中农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Z8011(来源于PH6WC/浚18母本)×SZ8007(来源于金黄后/武314)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紫色,叶片宽长,苗势健壮。雄花分支数10-12,花药淡绿色,花丝紫红色。黄色马齿粒,白轴。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44厘米、穗位105.5厘米、穗长17.0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5厘米、穗行数15.9行、行粒数30.0粒、出籽率84.5%、千粒重337.8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2%)。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2),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4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40%,粗脂肪(干基)4.33%,粗淀粉(干基)74.3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9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17%(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4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74%(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19.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98%。

      栽培技术要点:1.6月10日之前播种为高产期,底肥应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每亩10-15公斤。2.栽培密度:3800-4000株/亩,根据地肥力情况合理密植。3.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化肥20-25公斤/亩,应以氮肥为主。4.苗期应蹲苗,生殖生长期遇干旱及时浇水。苗期注意防治粘虫、地老虎,10-12片叶时注意防治玉米螟。5.注意防止倒伏。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14.先玉1263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29

      申请人: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育种人: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1DP8(来源于PHNON/PH8JV)×PH1W86(来源于PH87P/PH8T0)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第一叶叶鞘紫色,叶尖端圆形,叶缘红绿色。株形半紧凑,总叶片数21片左右。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中等,侧枝姿态轻度下披,一级分枝4-10个,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显色弱。果穗圆筒型,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黄粒。2013年、2014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4厘米、穗位89.5厘米、穗长18.6厘米、穗粗4.5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14.3行、行粒数34.5粒、出籽率86.8%、千粒重336.0克。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5%)。全生育期101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弘大8号)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86%,粗脂肪(干基)3.31%,粗淀粉(干基)74.90%。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91.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4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1.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48%(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07.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46%。

      栽培技术要点:1.6月上旬麦后直播。亩留苗3800株左右。2.亩施复合肥50-60公斤作底肥,追施尿素15-25公斤。3.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15.华玉901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0

      申请人: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Y109(来源于郑58变异株/WY-9)×HY201(来源于WZ-32/昌7-2)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穗位较低,结实性较好,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45.5厘米、穗位90.0厘米、穗长16.4厘米、穗粗4.4厘米、秃顶0.5厘米、穗行数14.0行、行粒数32.1粒、出籽率87.1%、千粒重324.3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5%)。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6),高感茎腐病(发病率50%);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59%,粗脂肪(干基)3.57%,粗淀粉(干基)74.6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6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09%(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3.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72%(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6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67%。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田块栽培,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株,其它栽培技术同一般大田。结合当地植保部门意见,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16.德单123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1

      申请人: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A24(来源于郑58/P138)×BB31(来源于PH4CV/9183)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叶片窄挺。果穗结实好,籽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46.5厘米、穗位91.5厘米、穗长15.6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5厘米、穗行数14.7行、行粒数28.8粒、出籽率84.7%、千粒重370.8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1%)。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高感纹枯病(病指80),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3),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43%,粗脂肪(干基)3.76%,粗淀粉(干基)74.8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4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84%(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57%(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83.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54%。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6月上中旬。2.种植密度:在高水肥及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每亩4500株-5000株为宜;一般土壤条件下每亩适宜的种植密度是4000株-4500株。3.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占总量40%,喇叭口期追肥60%;苗期适当蹲苗。4.灌水:喇叭口期及吐丝散粉期如遇干旱及时灌溉。5.注意事项:注意防治蚜虫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17.迪卡638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2

      申请人: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人: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3584Z(来源于LH311/HCL353)×D9279Z(来源于16ILL1/HCL626)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成株总叶片数17片。苞叶长度稍短,果穗圆柱型,结实性较好。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5.5厘米、穗位96.5厘米、穗长15.8厘米、穗粗4.7厘米、秃顶0.8厘米、穗行数15.3行、行粒数32.0粒、出籽率88.3%、千粒重317.0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5%)。全生育期9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感纹枯病(病指62),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03%,粗脂肪(干基)3.74%,粗淀粉(干基)77.0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35.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8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71.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3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足墒播种,力保一播全苗。2.每亩密度4500株左右。3.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追肥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两次追入,或者在小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4.及时防治病虫害,苗期喷撒农药防治蓟马和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丢心防治玉米螟。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18.新安20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3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品种来源:C-50(引自正大种业阜阳试验站)×皖11-5(引国外杂交种选系)

      主要特征特性:第一叶尖端形状椭圆,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0片。雄穗分枝8-12个,花药紫色,花丝无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顶端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3.0厘米、穗位104.0厘米、穗长17.9厘米、穗粗4.5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13.3行、行粒数31.7粒、出籽率86.1%、千粒重349.6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8%)。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高感茎腐病(发病率5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4),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47%,粗脂肪(干基)4.34%,粗淀粉(干基)74.8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49.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7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89.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1%(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84.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6月上、中旬为宜。2.合理密植:每亩留苗4500-5000株左右。3.化学除草: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每亩50%乙草胺(100毫升),兑水50公斤进行封闭式喷雾。4.科学施肥:重施基肥,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15-15)40公斤左右。早追苗肥,展5-6叶期亩追施尿素8公斤;重施穗肥,展10-12叶期亩追施尿素20公斤左右。5.及时排涝和灌溉。6.及时防治虫害:苗期防“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7.制种时母本刚出苗时播父本。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19.荃玉10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4

      申请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JW209(来源于先玉335二环系自交)×JW345(来源于齐319/Lx9801,自交两代后杂交昌7-2自交8代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偏松散,叶片细长分布稀疏,有轻度倒伏。花丝红色,花药黄色,果穗长筒型,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84.0厘米、穗位97.0厘米、穗长17.1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1.0厘米、穗行数13.3行、行粒数29.1粒、出籽率84.2%、千粒重379.0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4%)。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3),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4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8),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5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10.03%,粗脂肪(干基)3.13%,粗淀粉(干基)75.3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32.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16%(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8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72.8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57%。

      栽培技术要点:夏直播,适宜密度4500株/亩,授粉后注意追肥。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20.金秋119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5

      申请人:河南沃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育种人:河南沃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Z635(来源于迪卡656/3189//郑58)×ZH79(来源于昌7-2/Lx9801)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苗期长势较强,株型松散,叶片宽长,抗倒伏能力一般。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籽粒马齿型,黄粒,红轴。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78.5厘米、穗位110.5厘米、穗长16.0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2.0粒、出籽率87.0%、千粒重317.0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2%)。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高感南方锈病(病级9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5年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13%,粗脂肪(干基)3.55%,粗淀粉(干基)76.7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6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8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08.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5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8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39%。

      栽培技术要点:夏播区大田种植密度以每亩4000-4500株为宜,前期注意控制肥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21.中杂598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6

      申请人: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固镇县淮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5878(郑58和478的二环系)×BM(来源于齐319)

      主要特征特性:第一片叶叶尖椭圆形,幼苗叶鞘紫色,株型较紧凑,叶片上冲,总叶片数19片。雄穗分支较少,花药黄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白轴,籽粒半马齿型、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48.5厘米、穗位105.5厘米、穗长17.8厘米、穗粗4.6厘米、秃顶1.2厘米、穗行数13.7行、行粒数29.1粒、出籽率84.7%、千粒重344.0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6%)。全生育期9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早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60),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8),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7.68%,粗脂肪(干基)4.11%,粗淀粉(干基)76.4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47.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01%(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59.3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2.12%(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79.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92%。

      栽培技术要点:1.选地:中等及一般肥力土壤条件下种植。2.适期播种:夏播6月15日前播种。3.种植密度:一般肥水条件适宜密度4000-4500株/亩。4.合理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复合肥30公斤/亩,中期追施尿素25公斤/亩。5.防虫:注意防治蚜虫等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22.界单3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7

      申请人:安徽丰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丰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718(国外杂交种选系)×G622(599选系(137、178热带材料等综合选系))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偏松散,总叶片数22片,叶片淡黄。雄穗分支7-8个,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硬粒型、黄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90.0厘米、穗位114.5厘米、穗长17.7厘米、穗粗4.4厘米、秃顶1.1厘米、穗行数14.2行、行粒数29.8粒、出籽率85.5%、千粒重330.9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1%)。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感纹枯病(病指58),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2014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中抗茎腐病(发病率15%)。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14%,粗脂肪(干基)4.31%,粗淀粉(干基)76.5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3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30%(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2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46%(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91.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一般每亩4500株,重施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后期注意防旱排涝。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23.SY1102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8

      申请人: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N182(9801变异株选系)×Z09201(来源于SX0513/先玉335)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19-20片,叶色淡绿色,叶片分布稀疏。雄穗分支中,花药黄色,花丝淡紫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穗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87.5厘米、穗位105.5厘米、穗长17.6厘米、穗粗4.7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14.9行、行粒数32.1粒、出籽率82.1%、千粒重326.5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4%)。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高感纹枯病(病指78),感茎腐病(发病率40%);2014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9),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2015年中抗纹枯病(病指44)。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04%,粗脂肪(干基)4.00%,粗淀粉(干基)76.5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42.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11%(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18.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47%(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89.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70%。

      栽培技术要点:1.适合6月上旬麦后直播,适宜种植密度4500株/亩。2.高产田要增施磷肥、钾肥和锌肥,心叶期注意防治玉米螟,其它栽培措施同一般品种。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24.安农105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39

      申请人:安徽农业大学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M39(P138/齐319R群二环系变异株选系)×HA4107(来源于9801/昌7-2)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19-20片,叶色深绿,叶片分布稀疏。雄穗分支中等,花药黄色,花丝淡红色。籽粒马齿型、纯黄色,穗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7.5厘米、穗位108.5厘米、穗长16.2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1.4厘米、穗行数14.9行、行粒数29.9粒、出籽率84.7%、千粒重328.9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8%)。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抗南方锈病(病级3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8),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8.50%,粗脂肪(干基)4.06%,粗淀粉(干基)74.6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521.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8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604.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40%(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65.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11%。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上旬至6月底均可播种,播种密度4500株左右。2.合理施肥,一般亩施复合肥50公斤左右、尿素30公斤左右,分两次施肥,夏季栽培遇涝及时追施氮肥。3.苗期喷施有机磷农药防治地老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药防治玉米螟,其余栽培措施同常规大田生产。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北地区。

       

      25.绿玉6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0

      申请人:合肥恒盛品种权代理有限公司

      育种人:合肥恒盛品种权代理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04-13(来源于(郑58×478)×丹340)×m05-5(来源于(先玉335F2×黄C)×先玉335F2

      主要特征特性:第一叶尖端形状椭圆,幼苗叶鞘红色,总叶片数20-21片,花药浅红色,花丝微红色。株型紧凑,叶片宽大着生密集,植株与穗位较低,穗轴白色,籽粒半硬粒型、黄色。2012年、2013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29厘米、穗位91.6厘米、穗长17.2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15.6行、行粒数31.5粒、出籽率85.9%、千粒重342.5克。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3%)。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2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0),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3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感南方锈病(病级7级),中抗纹枯病(病指47),抗茎腐病(发病率10%)。

      品质表现:2014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52%,粗脂肪(干基)4.88%,粗淀粉(干基)73.3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2年区域试验亩产621.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23%(极显著);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493.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21%(极显著)。2014年生产试验亩产557.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84%。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上旬至6月底均可播种,播种密度4000株左右/亩。2.合理施肥,一般亩施复合肥50公斤左右、尿素30公斤左右,分两次施肥,夏季栽培遇涝及时追施氮肥,重施基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3.苗期喷药防治地老虎,大喇叭口期用药防治玉米螟,其余栽培措施同常规大田生产。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26.永珍七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1

      申请人:福建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福建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DYM1105(日本超甜玉米AVR128的F1群体)×CDYM0894(台湾超甜玉米TW1468的F2群体)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平展,花丝绿色,穗筒型,籽粒黄色,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4.7厘米、穗位124.6厘米、穗长22.3厘米、穗粗4.6厘米、秃顶1厘米、穗行数15.6行、行粒数39.9粒、百粒重34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粤甜16)晚熟3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2.5%、倒折率为0.1%,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82%)。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0.8级,锈病0.9%,茎腐病0.5%,纹枯病1.1级。

      品质表现:2013年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6.5;2014年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皮渣率11.5%,水溶性糖30.2%,还原糖13.2%,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5.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88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6%;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924.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9%。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890.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春播3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播6月下旬至8月上旬。2.播量(密度):2800-3200株/亩。3.施肥:缓苗肥每亩尿素5-7公斤;发棵肥每亩尿素10公斤加复合肥15公斤;孕穗肥每亩复合肥25-30公斤加尿素10公斤;攻穗肥每亩硫酸钾8-10公斤加尿素3-5公斤。4.灌水:整个生育期内防治田间积水,大水漫灌后及时排干。5.除草:中耕除草。6.防治病虫害:甜玉米主要病害有大、小斑病,纹枯病,锈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小菜蛾、蚜虫等,应及时防治。7.注意事项:防串粉,影响品质,隔离区300米以上;宜稀植,需大肥水。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27.晶甜9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2

      申请人: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育种人:江苏润扬种业有限公司

      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ST-08(来源于华珍×丹340×华珍)×ST-06(金菲的二环系)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平展,雄穗分枝较多,穗轴白色。总叶片数19-20片,果穗筒型,粒色纯黄,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38.0厘米、穗位92.0厘米、穗长20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1.4厘米、穗行数16.5行、行粒数38.3粒、百粒重33.2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粤甜16)早熟1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5.6%、倒折率为0.75%,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07%)。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1.1级,锈病0.9%,茎腐病0.6%,纹枯病1.5级。

      品质表现:2013年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5;2014年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皮渣率7.6%,水溶性糖26.0%,还原糖9.6%,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4.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87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5%;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91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0%。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84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种,育苗移栽可提前7天左右在大棚内育苗,三叶一心时移入大田。秋播时间为7月15日至8月初。2.栽培密度: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加入氮磷钾复合肥。5-6叶时定苗,亩施10-15公斤尿素,12-13叶时亩施20公斤穗肥。4.病虫草害防治:由于甜玉米苗势较弱,应及时清除杂草,结合中耕培土,促进气生根生长,增强抗倒能力。甜玉米病害一般较轻,要及时防治地老虎、玉米螟等害虫。5.注意事项:甜玉米采收期较短,在授粉后20天左右为适采期。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28.皖甜糯6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3

      申请人:安徽农业大学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LC59(西南引进的糯玉米资源与本地糯玉米杂交,系谱法选育)×HA09sh-2(京科糯与超甜玉米杂交后再自交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半紧凑,基部紫红色,气生根发达。总叶数18-19片。果穗糯甜籽粒比例约为3:1,粒色纯白,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16.3厘米、穗位88.9厘米、穗长17.9厘米、穗粗5.3厘米、秃顶1.1厘米、穗行数16.7行、行粒数32.1粒、百粒重34.3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晚熟1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1%、倒折率为0.4%,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95%)。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1.0级,锈病1.0%,茎腐病0.8%,纹枯病1.4级。

      品质表现:2013年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6;2014年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皮渣率6.7%,支链淀粉/总淀粉97.1%,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920.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5.0%;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920.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1%。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910.9公斤,较对照品种(凤糯2146)增产10.0%。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下旬至5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均可播种(早春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2℃时即可播种)。播种密度4000株左右,合理施肥,一般亩施复合肥50公斤左右、尿素30公斤左右,分两次施肥,夏季栽培遇涝及时追施氮肥,苗期喷药防治地老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药防治玉米螟,其余栽培措施可参照常规糯玉米栽培。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29.甜糯2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4

      申请人: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HA220(来源于通系5/郑58F1)×HA1121(来源于国外甜玉米种质T08/沈137)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第一叶尖端圆形到匙形,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雄穗主轴长度中,一级侧枝数目中等,花药黄色,花丝紫色。果穗圆筒型,籽粒偏硬型、黄色,穗轴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10.9厘米、穗位76.6厘米、穗长20.2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3.6厘米、穗行数13.9行、行粒数30.7粒、百粒重39.7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早熟1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0.6%、倒折率为0.3%,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85%)。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1.2级,锈病1.0%,茎腐病0.6%,纹枯病1.3级。

      品质表现:2013年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5.2;2014年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皮渣率8.1%,支链淀粉/总淀粉98.2%,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5.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857.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1%;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833.9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1.67%。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846.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5日至7月25日。2.播量(密度):3500-4500株/亩。3.施肥:基肥复合肥30-50公斤,追肥尿素20公斤左右。4.灌水:遇旱要及时灌水。5.除草:播种后出苗前用药进行封闭式喷雾,苗期也可用药防除杂草。6.防治病虫害: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等茎叶害虫以及大小斑、纹枯病等病虫害。7.注意事项:不同季节收获期不同,要注意及时收获。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30.徽甜糯810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5

      申请人:安徽荃银高科瓜菜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荃银高科瓜菜种子有限公司

      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018(来源于中糯1号×白甜玉2002)×1003(来源于京科糯2000×白甜1368)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株型紧凑,总叶片数21片,果穗筒锥型,籽粒白色,穗轴白色,雄穗分支9-15个,护颖紫色,花药黄色,花丝绿色。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5.9厘米、穗位99.6厘米、穗长19.1厘米、穗粗5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8.0粒、百粒重31.8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晚熟1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1.1%、倒折率为0.9%,抗高温热害1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49%)。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1.0级,锈病0.6%,茎腐病0.8%,纹枯病1.3级。

      品质表现: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2014年皮渣率9.0%,支链淀粉/总淀粉97.1%,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6.2;2015年皮渣率14.8%,支链淀粉/总淀粉99.5%,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9.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4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922.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36%;2015年区域试验亩产898.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6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春播4月初、夏播6月上中旬为宜。2.播深适宜:播种深度为4-5厘米,保证一播全苗。3.合理密植:春播亩留苗3500株左右,夏播亩留苗4000株左右。4.科学管理:3-4叶间苗,5-6叶期定苗;定苗后及时中耕培土,适度蹲苗促根,防除杂草。5.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重施大喇叭口肥,是充分发挥该品种高产潜力的关键;为确保品质与风味,应多施农家肥及有机肥、少施化肥。早追苗肥,5-6叶期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补施穗肥,10-12叶期亩追施尿素20公斤左右。6.及时排涝和灌溉。7.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31.农科玉368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6

      申请人: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京糯6(以杂交种中糯一号为选系材料经过6代自交选育而成)×D6644(来源于白糯6×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SH-251,通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芽鞘浅紫到紫色,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籽粒白色,穗轴白色,果穗锥型。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21.3厘米、穗位89.8厘米、穗长17.8厘米、穗粗5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14.1行、行粒数36.2粒、百粒重34.5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晚熟1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0.3%、倒折率为0.3%,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67%)。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1.0级,锈病0.7%,茎腐病0.9%,纹枯病1.8级。

      品质表现: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2014年皮渣率6.2%,支链淀粉/总淀粉97.0%,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7.4;2015年皮渣率8.5%,支链淀粉/总淀粉97.2%,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7.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4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821.5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3.13%;2015年区域试验亩产857.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68%。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春播4月初至月底左右,夏播6月中旬至7月初,与其它玉米采取空间或时间隔离,防止串粉。2.每亩适宜密度3000-3500株左右。3.施足基肥,重施穗肥,增加钾肥量。4.注意预防纹枯病和防治地下害虫、玉米螟等。5.适时采收。注意事项:由于果穗甜糯分离,甜粒与糯粒脱水速度不一致,因此注意及时采收上市,防止玉米籽粒脱水影响果穗外观。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32.金玉糯9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16047

      申请人:阜阳金种子玉米研究所

      育种人:阜阳金种子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CN878(来源于N78×渝糯8号)×BN23(BN2×东糯3号,再用BN2回交选育)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雄花分支8-16枝,雄花护颖浅紫色,花药黄色,花丝浅红色。果穗长锥型,籽粒白色,轴白色。2014年、2015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30.8厘米、穗位90.9厘米、穗长20.6厘米、穗粗5厘米、秃顶1.9厘米、穗行数15.3行、行粒数33.8粒、百粒重33.8克。平均出苗至采收8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凤糯2146)晚熟2天。

      抗性表现: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倒伏率1.1%、倒折率为0.2%,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0.07%)。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小斑病0.9级,锈病0.6%,茎腐病0.6%,纹枯病1.7级。

      品质表现: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测定:2014年皮渣率9.4%,支链淀粉/总淀粉97.5%,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7.4;2015年皮渣率8.7%,支链淀粉/总淀粉91.9%,专家品质品尝综合评分为85。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4年鲜食组区域试验鲜穗亩产874.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08%;2015年区域试验亩产834.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80%。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月初至6月中旬。2.播量(密度):密度每亩3500-4000株。3.施肥:施足底肥,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每亩50公斤为底肥,追肥宜在出苗后25天进行,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4.灌水:拔节后及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如田间干旱要及时灌水。5.除草:播种后五天内出苗前进行化除,芽前除草。6.防治病虫害:大喇叭口期注意用药防治玉米螟。7.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时间及剂量和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间。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四、棉    花

       

      1.健杂棉108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种

      审定编号:皖棉2016001

      申请人:合肥市健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人:合肥市健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1138优系(从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选育的1138中系选而成)×8366优系(从湖北三湖农场选育的8366中系选)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塔型,较松散,叶片中等,叶色浅绿,茎秆茸毛中等。铃较大、卵圆形,吐絮较畅。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12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杂5号)早1天。株高119.5厘米、第一果枝节位为6.2、株果枝数17.0台、单株结铃28.4个、单铃重5.79克、衣分40.45%、籽指10.9克、霜前花率92.42%。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13年抗枯萎病(病指9.8),耐黄萎病(病指24.4);2014年高抗枯萎病(病指3.6),感黄萎病(病指47.5);2015年感黄萎病(病指38.4)。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纤维长度28.51毫米,断裂比强度31.59cN/tex,马克隆值5.58;2014年纤维长度31.7毫米,断裂比强度29.0cN/tex,马克隆值4.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皮棉94.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8%(显著);2014年平均亩产105.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4%(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104.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35%。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植株较高,宜稀植,中等肥力1500-1800株/亩,营养钵育苗,4月15日左右播种。2.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巧施盖顶肥,亩施纯氮总量20公斤,氮磷钾按照2:1:1.5搭配。3.化控掌握前轻、中适、后重原则,一般亩施缩节胺8-10克。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南棉区。

      注意事项:健杂棉108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2)第056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13年2月7日-2018年2月7日。

       

      2.国瑞棉341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种

      审定编号:皖棉2016002

      申请人: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341优质系(来源于鄂3517)×鲁棉研32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中等,株型塔型、较紧凑,茎秆茸毛中等,叶片中等、叶色浅绿。铃较大、卵圆形,吐絮畅。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124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杂5号)晚1天。株高112.3厘米、第一果枝节位为6.2、株果枝数18台、单株结铃27.5个、单铃重5.73克、衣分41.68%、籽指11.0克、霜前花率88.5%。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13年高抗枯萎病(病指0.6),耐黄萎病(病指29.2);2014年耐枯萎病(病指10.7),感黄萎病(病指36.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纤维长度27.79毫米,断裂比强度31.16cN/tex,马克隆值5.35;2014年纤维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0.0cN/tex,马克隆值5.1。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皮棉94.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51%(极显著);2014年平均亩产102.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77%(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103.6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精播,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宜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大田移栽密度每亩2000株左右。2.科学施肥:主要抓好基肥、花铃肥、盖顶肥三关。增施有机肥,特别注意钾肥、磷肥、硼肥的配合施用。3.全程化控:根据棉花的长势长相和天气情况,少量多次进行化控。4.科学治虫:做好虫情调查,掌握虫情动态,特别注意棉花次生害虫综合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南棉区。

      注意事项:国瑞棉341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2)第024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13年2月7日-2018年2月7日。

       

      3.航棉12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常规种

      审定编号:皖棉2016003

      申请人: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Y12(苏棉12经太空诱变选的大铃突变株)/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较高,塔型,株型较紧凑。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偏大,叶色浅绿。苞叶锯齿状,花冠、花药乳白色。铃中等偏小、卵圆形,种子梨形,短绒灰白色。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杂5号)晚2天。株高121.2厘米、第一果枝节位为6.3、株果枝数17.9台、单株结铃29.4个、单铃重5.37克、衣分40.82%、籽指10.3克、霜前花率90.17%。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13年高抗枯萎病(病指0.9),耐黄萎病(病指23.8);2014年高抗枯萎病(病指3.8),耐黄萎病(病指27.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纤维长度27.26毫米,断裂比强度31.36cN/tex,马克隆值5.55;2014年纤维长度29毫米,断裂比强度29.2cN/tex,马克隆值5.1。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皮棉96.1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67%(极显著);2014年平均亩产9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07%(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105.5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2.合理密植。根据茬口和苗龄及时移栽。3.合理运筹肥料。施足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促早发稳长。4.主动化调,塑造良好株型。一般情况可在蕾期,初花期,盛花结铃期及打顶后分别进行3-4次化控。5.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棉红铃虫的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南棉区。

      注意事项:航棉12为转基因常规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2)第026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13年2月7日-2018年2月7日。

       

      4.荃银7号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种

      审定编号:皖棉2016004

      申请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荆3517-553(来源于荆3517/徐州553)×荃97-15(来源于泗棉167-15/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中等,株型塔型、较紧凑。茎秆茸毛中等,叶片中等,叶色浅绿。铃大、卵圆形,吐絮畅,絮色洁白。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123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杂5号)相当。株高123.2厘米、第一果枝节位为6.5、株果枝数16.8台、单株结铃27.2个、单铃重6.04克、衣分41.21%、籽指11.3克、霜前花率94.18%。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13年抗枯萎病(病指9.5),耐黄萎病(病指32.2);2014年高抗枯萎病(病指4.8),耐黄萎病(病指34.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纤维长度28.27毫米,断裂比强度30.38cN/tex,马克隆值5.31;2014年纤维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29.9cN/tex,马克隆值5.0。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皮棉98.4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32%(极显著);2014年平均亩产106.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97%(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105.8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亩栽1600株左右。2.平衡施肥:“足施底肥,早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3.合理化调:看天、看地、看苗,按“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全程化调。4.科学治虫:第一、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需要防治,三、四代棉铃虫根据虫口基数酌情防治,但对非鳞翅目害虫(棉蚜,棉蓟马,红蜘蛛等)要及时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淮河以南棉区。

      注意事项:荃银7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2)第029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13年2月7日-2018年2月7日。

       

       

      五、大  豆

       

      1.濉科23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

      审定编号:皖豆2016007

      申请人:濉溪县大豆产业协会

      育种人: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

      濉溪县大豆产业协会

      品种来源:郑59/徐豆9号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72.4厘米、底荚高度13.8厘米、有效分枝0.9个、单株荚数45.3个、单株粒数88.1粒、百粒重15.5克。全生育期10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6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高抗(病情指数5%)、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8%);2014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50%)、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4%)。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区域试验田样品,下同),2013年粗蛋白(干基)42.72%,粗脂肪(干基)20.12%;2014年粗蛋白(干基)38.88%,粗脂肪(干基)22.6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193.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3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63.3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07%(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93.7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9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最迟6月下旬。2.密度:高肥田亩留苗1.2万株左右,中肥田亩留苗1.5-1.8万株。3.施肥:底肥或苗期追肥氮磷钾15-15-15复合肥15公斤/亩,初花期追施尿素5-7.5公斤/亩。4.其它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保证留苗密度;及时除草;苗期注意防涝除渍,花荚至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时灌溉;肥力差的追初花肥;苗期注意防治蚜虫,中后期注意防治卷叶螟、食心虫等虫害;阴雨多时要防病。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2.皖豆701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

      审定编号:皖豆2016008

      申请人: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中豆20/中黄13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60.9厘米、底荚高度17.0厘米、有效分枝1.4个、单株荚数33.0个、单株粒数61.9粒、百粒重22.0克。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1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高抗(病情指数9%)、SC7表现中抗(病情指数47%);2014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50%)、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63%)。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2.58%,粗脂肪(干基)19.64%;2014年粗蛋白(干基)40.42%,粗脂肪(干基)20.9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189.7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15%(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70.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8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86.1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52%。

      栽培技术要点:1.实行机械播种,保证一播齐苗。亩留苗1.5-1.6万株。播期6月10日-20日。2.播种时以10公斤三元复合肥作底肥,苗期至开花前注意防治蚜虫和叶面害虫。结荚前期注意防治豆荚螟和食心虫。花荚期结合防病防虫叶面喷施微肥。3.注意中耕除草,注意及时排水。4.适时收获,注意防潮变质。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3.皖豆38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

      审定编号:皖豆2016009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WH921(本所核不育材料)/蒙9339(本所选育品系)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主茎16.0节。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68.6厘米、底荚高度17.0厘米、有效分枝0.7个、单株荚数29.7个、单株粒数52.5粒、百粒重24.8克。全生育期104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3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33%)、SC7表现中抗(病情指数25%);2014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35%)、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7%)。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5.30%,粗脂肪(干基)22.10%;2014年粗蛋白(干基)46.02%,粗脂肪(干基)22.1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179.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45%(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68.1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9%(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85.6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5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播期6月15-25日。2.每亩播种量6-7公斤,种植密度1.5-1.8万株/亩。3.播种时施有机肥,花荚期增施磷肥或叶面肥,保花促荚。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4.皖豆37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

      审定编号:皖豆2016010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蒙92-40-19(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品系)/洪引一号(江苏省泗洪县地方品种)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脐。成熟时豆荚呈草黄色,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59.4厘米、底荚高度16.2厘米、有效分枝1.1个、单株荚数33.2个、单株粒数67.7粒、百粒重20.3克。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4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47%)、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54%);2014年对SC3表现高感(病情指数75%)、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63%);2015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2.88%,粗脂肪(干基)20.20%;2014年粗蛋白(干基)38.26%,粗脂肪(干基)21.62%。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207.2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76%(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69.4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96%(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89.3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播期6月上中旬。2.种植密度每亩1.5-1.8万株。3.施足底肥,增施氮磷肥;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5.杂优豆3号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杂交种

      审定编号:皖豆2016011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W018A(本所选育)×M0901(本所选育),保持系W018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主茎13.6节。籽粒椭圆形、黄色、深褐脐。成熟时豆荚呈褐色,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67.1厘米、底荚高度12.9厘米、有效分枝2.0个、单株荚数32.7个、单株粒数55.7粒、百粒重23.6克。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4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1%)、SC7表现中抗(病情指数28%);2014年对SC3表现高抗(病情指数7%)、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3%)。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6.06%,粗脂肪(干基)18.81%;2014年粗蛋白(干基)42.31%,粗脂肪(干基)21.1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184.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66%(不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71.5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02%(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79.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3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播期6月上中旬。2.种植密度每亩1.2-1.5万株。3.施足底肥,增施氮磷钾肥;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6.德纯豆8号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

      审定编号:皖豆2016012

      申请人:安徽德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人:安徽德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徐豆9号/徐豆10号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茸毛,椭圆形叶,主茎13.3节。籽粒圆形、黄色、深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51.3厘米、底荚高度12.5厘米、有效分枝1.7个、单株荚数31.2个、单株粒数63.1粒、百粒重22.9克。全生育期103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9%)、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7%);2014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24%)、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6%)。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2.46%,粗脂肪(干基)20.62%;2014年粗蛋白(干基)39.66%,粗脂肪(干基)23.00%。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192.1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6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71.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06%(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83.7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6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幅度较大,6月上旬到6月底均可播种,最佳播种期为6月上中旬。2.中等肥力田块,每亩密度为1.5万株左右;中高肥水水平田块,每亩密度为1.0-1.3万株。行距为40厘米为佳。3.高产栽培产量指标在250公斤以上,需施有机肥4-5立方、复合肥每亩25公斤,花期追施尿素8公斤。遇干旱时要及时灌溉。在高肥或密度过大的条件下,初花期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亩喷雾,降高防倒,促进分枝。4.后期注意防治豆荚螟和食心虫,有的地方还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蛴螬。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7.阜豆16

      品种(生态)类型:普通夏大豆

      审定编号:皖豆2016013

      申请人: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人: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蒙91-41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阜豆9号

      主要特征特性: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主茎17.8节。籽粒椭圆、黄色、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3.1厘米、底荚高度18.5厘米、有效分枝1.5个、单株荚数36.8个、单株粒数64.3粒、百粒重20.9克。全生育期10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6天。

      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高抗(病情指数4%)、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3%);2014年对SC3表现高抗(病情指数3%)、SC7表现高抗(病情指数1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4.27%,粗脂肪(干基)19.70%;2014年粗蛋白(干基)39.24%,粗脂肪(干基)21.6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191.2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99%(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167.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64%(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185.4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9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适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最迟6月下旬。2.密度:高肥田亩留苗1.5万株左右,中肥田亩留苗1.6-1.8万株。3.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保证留苗密度和均匀度;及时除草;苗期注意防涝除渍,花荚鼓粒始期遇旱要及时灌溉;肥力差的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7公斤或者复合肥7.5-10公斤;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花荚期注意防治卷叶螟、食心虫等;中后期阴雨多时要防病。

      适宜推广区域: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本次公告的所有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抗性、品质、产量和生育期等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推广者必须进一步做好品种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品种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相关抗逆性及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公告中的适宜区域:

      淮北区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淮北沿淮区指蚌埠市和淮南市淮河以北区域、颍上县和阜南县。

      江淮丘陵区包括淮南市和蚌埠市淮河以南地区、滁州市、合肥市全境和六安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

      沿江区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宣城市和池州市除皖南山区以外地区。

      大别山区包括金寨、岳西全境和霍山大部、舒城南部,桐城、潜山、太湖、宿松偏西或偏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

      皖南山区包括黄山市、石台、旌德、绩溪、宁国全境和广德、宣州、泾县、青阳、贵池、东至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